语文教育到底教什么?
TA获得超过103个赞
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,关系到各个领域,在生活中如果语文不好,语言组织能力差,什么事情都表达不清楚,会产生很多误解,造成很多麻烦,工作上也会有阻碍,学好语文,就是打下最好的地基,才能建高楼,筑大厦,享受生活,畅所欲言。
语文通俗来讲,就是教大家学习基本语言知识,从最开始的声母,韵母开始,来学习汉字,才有了我们的表达基础。往深一点说就是学习我们祖先的智慧,祖先留下来的文学财富。只有拥有了语言基础,我们才能发掘历史文学,了解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、学习孔孟之道等,我们有更重要的使命,就是发扬和传承汉语,汉文化,让汉语走向全世界,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责任。
语文教我们阅读理解能力,学习其他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理解能力。不仅仅是学习政史地这样的学科,对于理化生这样的学科也是一样,做数学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题目,找出一些隐含条件不是么?
如果把阅读理解看成是输入,语文还教我们怎么输出,包括通过文字输出,也包括通过语言输出。
没有学习语文,怎么写出脉络清晰的文章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怎么说出掷地有声的文字传达自己的情感。
再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蕴含在诗词歌赋中。没学语文夸个女生漂亮可能就是:"贼好看,老带劲儿了。"学了语文可能会说:"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"。
语文教什么?其实叶圣陶先生给“语文”二字定了个性:口说为语,下笔成文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语文就是教语言和文字的运用,也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说的“听说读写”,就跟相声的四门功课“说学逗唱”似的。
语文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有“文学性”和“工具性”的争议,这种争议不可能有什么结果,最终就是“既重视工具性也强调文学性”,在外人看来就是“和稀泥”。但我认为,语文作为一门功课,首先它就是一个工具,即使你是最顶级的文学爱好者,也要掌握了这个工具才有条件去学文学。从中、高考的出题情况来看,工具性也是排在首位的。工作之后有不少人,对语文的工具性应该有深刻的认识。
所以语文到底教什么?首先是教知识,识文断字,先解决读的问题,再解决写的问题,顺便解决听和说的问题。听得懂,说得清,读得明,写得顺,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,也是语文教育的底线吧。
随着“文化自信”时代的到来,语文中“传道”、“传承传统文化”这类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,文言和古诗词的学习比重会上升,这也是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。家长们平时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补补传统文化的课,一起读读诸子百家,诗词歌赋,感受一下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,也顺便帮孩子学了语文。
语文,语言文化吧。
识字是最根本的,但并不只是认识就行了。
字本身有含义,而字又可以组成字词,每个字词的含义都不一样,当然也有近义词,但是在某些情景下,用一个最贴切的词,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,这在人际交往中,也是有所好处吧。这是培养“学生”的理解表达能力吧。
在学习课文中,比如有国家历史文化,美好山河大川,培养学生热爱祖国,以国为豪。
教育也是引导,树立正确的三观。
培养阅读兴趣
开阔视野认识自我
学会鉴赏文学之美
感觉这个问题好难问题。
教什么,
如一篇课文,文章
作者写了什么,为什么要写,为什要这样写,这样写好不好,对不对,除了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,我们能又从中学到些什么,具体到自己生活中某件事,自己又会怎样做,以前是怎样做的,是不是可以改正改进,做得更好。
🚙🚙🚙
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语文,语文这个名词是叶圣陶老先生提出来的,是国语和国文的总称。说白了就是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。
第一,他是工具,学习任何知识离不开语言,文字,所以要把它学会,当做工具用。
现在的教育分门别类,语言文字是传播各类知识的媒介,只有认识了汉字,才会有利于沟通交流,所以汉字要一步步简化,方便大众的认知和传播。会书写文字,就能沟通思想,中国各地方言太多,但只要认识汉字,就能沟通,交流。所以说它是工具。
第二,语文教学,要有人文性,没有人文性的语文是没有生命的。
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,它是道德,情操,思想的结合,能教育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,包含对生命的认知,对社会的认知,对道德的认知等等,是一个人对总体自我的综合概括。自己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文学的描述,丰富的语言表达来表现出来,也更能呈现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。
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,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整体素养,丰富的语言,儒雅的情操,深刻的思想等等都是通过语文学习直接或者间接得到的,所以大家都要好好学习语文。个人小小见解,大神们如果还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,相互交流,才会都有进步收获,等你来……
语文教育是教授语言文化、语言艺术的学科,它是其他任何学科的基础。语文领域从识字,识词,造句开始,到以后章节、成书;从发音到书写乃至书法都是其教学内容。语言除了的工具性质,其外延意义从广度上来说没有哪个学科与之匹敌。当然深度上任何学科都是学无止境的,比如作文水平的高度,就永远不会有最高高度,所谓“文无第一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语文教育非常重要,语文教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,有自己的特有领域;语文的功用性质,会涉及到其他学科,而其他学科的功用性,一般不会延伸到语文中来的,而且语文教育越往后展开,其广度会越宏辉无边。如数学审题;化学、物理的性状描述;外语与母语的转换,等等都离不开语文水平的支撑。更别说哲学,宗教,等等思想、意识形态领域的意思领会、传递以及挥发,更是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强大推动。
语文的魅力深邃而悠远。同样的一句话,因为发音语气的不同,说话者的不同,说话的场合不同,就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。反反复复的常用字,就那么两三千个,经过不同的排列,就会产生风格迥异的阅读体验。就如苏东坡与柳永,辛弃疾与李清照,他们所使用的汉字并没有什么不同,但是经过不同的人排列成句子,成诗词歌赋,就会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。也因为如此,有人戏称作家不过就是玩文字排列游戏的人。也因为语言文字的外延意义如此丰富,才会有阅读体验上的争议和共鸣,才会有表达意思上的分歧与理解,以及更深层次上的无可言说,就如“欲辨已忘言”!
让我们学好语文,去体验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精彩无边。
谢谢邀答:这个问题先从什么是语文谈起,语文:也就是人类的语言,和文字的统称,也是中国的国语。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必不可缺少的工具,不论社会如何的发展,科学学习如何的进步,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。
那么语文教育要教些什么?从小学讲:要从学习字母开始教,让孩子知道学会了字母,就等于学会了语文的基础知识。也就等于认识和掌握了一种语言文化。
有了这种文化,就可以继续深入进行教育,比如造句,诗词,古文等等。有了这些提高,就有了自身的价值,可以在文化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华。
在今后社会的发展中,人和人之间,社会任何的知识,都离不开语文的,他是各种知识的基础,也是博大精深的文化。是文化中的基础中的基础。希望学生们一定要认真学习。
我个人觉得语文教我们的有几点
一,认知,解读。对于美好事物的各种认知,对于平凡生活不同方式的解读。若没有语文教育,语言是贫乏空洞的。
二,心灵的根本,精神的充盈。心有所寄托,有所希望。不会闲时无所事事,一本书一杯茶可以安静的度过一个午后时光。摄取不同的知识营养,丰盈生活,使生活更有质量。
三,语言更好的表达,审美有了高度。我们说话交流时不再语言贫乏,枯燥,有了更好更多的词汇和句子表达。语言有了更多种形式,诗词,俗语,谚语等等。
四,素养的提高,眼界的宽度深度。人变得心胸狂广,看事物不再停留在表面,生活有了品味,举手投足有了魅力。可以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的百态万象,不再是井底之蛙。
五,理解能力的完善,学会更好的思考。语文(母语)是别的学科最基础的依据。若一句话都不通,如何能够弄懂句子或者段落乃至文章的意思。简单的说,理解能力的欠缺不仅仅落实到写作能力,还会在数学和更多学科上显现出来。
六,知其然知其所以然。
我这样理解:
一,基础知识
1、认读写背低年级的时候(三年级前)主要是认、读、写生字并理解其意思,背诵那些短文(如诗歌)和章节。
2、作文升三年级后就要对些短词和成语解释、造句,逐步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起语言,练习写作能力。
二,教书育人
尽管当今的学课开设有品德、社会类的,但主要的思想、人格甚至理想的培育都基本来自语文。因为语文一直灌输的都是中国历史以来的先贤文章和英雄事迹,久而久之,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洗涤,树立读好书,用知识报答祖国报答社会的意识。
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,也是育人的基础。
对于“语文”一词的定义,大家在浏览器上直接检索,大量的信息就会涌现。简单来说,语文主要给我们提供一个最实用而且是最不可缺少的语言环境。它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通过拼音学汉字,亦或者是通过汉字了解信息,而且对于个人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都极其重要。
学习语文是我们踏进幼儿园开始,直到大学结束,这就是一般人接触语文的过程,当然不包括从事这一方面教育的人。这是明确学习过程的时间,但是语文教育的效用却贯穿着我们的一生。
这就牵扯到了语文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?
首先,使我们学会了沟通与交流。对于一件事情的描述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,但是让彼此互通其意的中间枢纽是语文。让彼此明白想表达的意思,从而才能完成一件事情。
其次,个人修养发展。一个人从出生开始,就在不断地模仿他人行为中,了解到什么是正确或是错误,也明白了自己生存的意义,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思想。这都是语文的受用性,它的教育看似都是模块化的,但其实是无比灵活的。在它的滋养下,每个人却有自己的特色,每个人对于它的理解是多方面的,所以,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。
最后,对于社会和谐发展。一个人学习的最主要目的,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发展,而是在一个宏观上实现社会和谐,共同发展。语文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,同时也教会我们个人利益永远与社会集体利益相关。只有保证这个大环境是和谐的,发展的,才能顺利搞自身的发展。
语文教育本身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一门语言,它同时是一本活的教科书,始终引导着我们前行。
声明:本文章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我们的观点。未作人工编辑处理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,请立即联系我们。若您有不同的教育观点请到公众号“知嘛家庭教育”发表评论。
2022-06-08 09:49:32
2022-06-09 11:26:04
2022-06-15 12:39:54
2022-06-01 16:48:46
2022-06-09 17:42:16
2022-06-16 16:02:15
2022-06-08 14:55:25
2022-06-16 09:53:04
2022-06-08 09:47:40